8月初,中美第三轮会谈即将举行。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要求中国停止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并威胁实施二级制裁。显然,美国试图将俄罗斯和伊朗问题纳入谈判议题,对此,中国断然拒绝。
7月21日,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中美之间即将进行第三轮谈判,并称更关注谈判质量而非时限。然而,他随后提到希望讨论中国对伊朗与俄罗斯的能源采购问题。这种做法在外交上是大忌,相当于双方约好谈生意,美方却突然提出额外要求。
前两轮谈判分别在日内瓦和伦敦举行,双方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美方降低了部分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门槛,中方也放宽了对美稀土出口限制,双方同意进入为期三个月的“关税休战期”。6月初,中美元首通话后,氛围一度回暖,外界以为美方终于想认真谈判。
然而,在第三轮谈判前夕,美方突然转移焦点,试图将原本聚焦于关税和经贸的谈判变成关于中俄、中伊关系的政治追责。这不仅改变了谈判性质,也破坏了前期建立的互信基础。贝森特的“突然转向”配合特朗普早前提出的“对俄罗斯100%关税计划”及“二级制裁”言论,表明中美谈判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逼迫中国“选边站队”。
美国干涉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背后有三个深层次的政治和经济算盘。首先,美国担心“石油人民币”逐步取代美元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定价主导权。当前,中俄石油贸易已有85%以上以人民币结算,中伊之间也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这对美元的霸权地位构成挑战。
其次,美国希望通过谈判对中国能源采购设限,切断人民币在全球能源市场的扩展路径,让中国重新回到美元体系中来。这是金融霸权的维稳行动,也是对抗“去美元化”浪潮的反应。
再者,美国希望通过打压俄罗斯财政,配合“制裁全面化”战略。特朗普扬言如果俄乌无法在50天内停火,将对俄罗斯全面征收100%关税。所谓的“二级制裁”制度就是针对仍然与俄罗斯进行大宗交易的国家,中国作为俄罗斯的最大石油买家自然成为重点对象。
此外,美国还是一个能源出口大国,页岩油产能过剩,价格高企,一直找不到稳定的大买家。美方希望借谈判机会,强迫中国削减对俄伊进口份额,从而为美油腾出市场,解决国内过剩产能问题并缓解贸易逆差压力。
面对美方的临时变卦,中方回应干脆利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这意味着谈贸易就谈贸易,不应涉及其他问题。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属于双方主权内的正常经济行为,不存在第三方干预的空间。更何况,美国自身也在从俄罗斯进口战略资源,无权要求别人切断合作。
中方一贯反对“长臂管辖”,也不接受用经济手段操控地缘政治,更不会允许借谈判之名逼迫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选边站队”。关税谈判的本质是经贸问题,不应被政治绑架。
从宏观来看,美方这次“临阵换题”的背后是对全球地缘格局演变的深度焦虑。“金砖扩容”、“去美元化”、“多边结算机制”等新趋势正快速推进,这些趋势都绕不开中国的关键作用。中俄伊的“能源三角”构成了反制美元霸权的一股稳定力量:伊朗提供廉价石油,俄罗斯保证供应稳定,中国负责工业品换能。这套“资源换市场”的闭环绕开了美元和SWIFT,是美国眼中最大的系统性挑战。
美国国内政局动荡,特朗普强势回归、拜登民调下滑,使得华府更倾向于采取“刺激性外交”,通过制造外部冲突来缓解内部压力。因此,中美谈判被扯进了地缘对抗的战场。
既然美方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中方需更加谨慎。未来可能还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博弈升级:稀土牌可能再次登场,人民币结算范围可能扩大,多边博弈平台将成为新的主战场,技术换市场、以稳为主的战略也将继续实施。这次谈判节奏的突变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缩影——合作与竞争并存,妥协与博弈交织。但无论如何,合作需要底线,博弈要讲规则。
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股票怎么配资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