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记者 吴荣欣 孟令洋 通讯员 李茂斌 孙华羽
烈日当头,蝉鸣渐起,枣庄冠世榴园里绿影婆娑,缀满枝头的青果在风中轻颤。枣庄市石榴研究院技术研究室主任罗华蹲在试验田边,仔细观察一株幼苗的叶片纹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株高、叶长、叶色”等数据。
罗华掌心沾着泥土,眼镜片上蒙着细尘,却难掩眼里的光亮:“你看这株,是搭乘神舟十二号上太空的‘秋艳’后代,现在长得多精神!”
2021年,罗华作为枣庄市石榴研究院技术骨干,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了石榴太空诱变育种研究,“秋艳”等石榴种子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首次实现太空诱变育种尝试。
如今,这批特殊的“太空旅客”已成功返回地面并培育成健壮的幼苗。在枣庄市石榴研究院,罗华作为该项目的核心成员,肩负着守护这批石榴“中国芯”的重任。
他带领团队,日复一日地对这些太空归来的幼苗进行精心培育、观察和记录。在常人看来,这片石榴园或许并无特别之处,但它实质上是一座极其珍贵的石榴种质资源库。每一株幼苗都蕴藏着独特的基因信息,是未来选育石榴新品种的宝贵基础。
在峄城,种石榴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如今,在当地10万亩石榴园里,藏着枣庄石榴科研团队的“宝贝”——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石榴种质资源库,523份来自全国各产区甚至海外的石榴种质被精心保存着。“每一份都是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是选育好品种的‘源头活水’。”罗华说。
为了这些“传家宝”,罗华和同事们的足迹遍布全国石榴产区。新疆沙漠干旱地区的优质石榴、云南崎岖山区的野生石榴、安徽农家院落的龙游石榴等稀有品种……“种质保存不是终点,而是创新的起点。”罗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资源库的温室里,他指着一垄嫩绿的幼苗说:“我们创新石榴育种手段,选择综合性状更优的‘秋艳’石榴品种,将它送入太空进行辐射诱变,希望下一步能够选育出品质更好的石榴新品种。”
2023年,罗华到北京将石榴太空幼苗带回了峄城,目前500余株石榴太空苗正茁壮成长,部分已经结果。“这是咱枣庄石榴第一次‘上太空’,要是能育出新品种,那可了不得了!”峄城果农李永水蹲在田埂边,盯着幼苗说。
而让李永水真正信服的,是罗华等科技人员选育的“秋艳”。作为国内首个国审石榴良种,“秋艳”籽粒大如玛瑙、甜度超18度,最难得的是极抗裂果。过去,裂果是石榴种植户的“心头病”,一场秋雨就能让果农损失三成收入。“我家种了几亩‘秋艳’,去年一斤能卖10块钱,比普通品种贵3块!”李永水掰着手指头算账。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这是罗华的信条。十多年来,他的行程总跟着节气走:春天教疏花,夏天讲防虫害,秋天说采摘技巧,冬天讲修剪技术。果园里的石桌、田埂边的树荫,都是他的“课堂”。
枣庄,作为国内七大石榴主产地之一,石榴种植面积如今已达12万亩。石榴,成为当地果农增收致富的“金果子”。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和人才的奉献。
“种质资源保护是‘寂寞的事业’,需要几代人接力。”枣庄市石榴研究院原院长侯乐峰说,“罗华这拨年轻人,把‘冷板凳’坐热了。”一直以来,罗华和他的科研团队潜心攻关石榴育种,共选育出石榴新品种10个,国审良种1个、省审良种6个。正是这份坚守,不断推动石榴良种化进程,让更多新品种、新技术落地生根。
风掠过石榴园,传来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果农们正跟着罗华的团队学套袋技术,阳光穿过树叶,在他们脸上洒下细碎的金斑。
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股票怎么配资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