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长途过去很累,为何很多人还是喜欢开车回家过年?没办法我开心啊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老话道出了中国人骨子里对团圆的执着。每到岁末,一场浩大的人口迁徙就在华夏大地上演。火车站人山人海,票贩子满天飞,一张小小的车票,承载着无数游子归家的期盼。然而,在这股洪流中,却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一种看似更“折腾”的方式——自驾回家。你可能会问,高铁又快又稳,飞机更是朝发夕至,为什么还要花十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窝在驾驶座上,忍受腰酸背痛、精神紧绷,就为了那几百公里的路程?开长途车很累,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甚至说“没办法,我开心啊”? 这背后,藏着的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选择,更是一种对自由、对家庭、对生活掌控感的深层渴望。今天,就让我这个“老司机”来和你聊聊,这“累并快乐着”的自驾归途。
首先,咱们得承认,“累”是客观存在的。我清楚地记得,十年前,为了赶春运的火车,天还没亮就得摸黑起床,背着比人还高的行李,像打仗一样冲向火车站。候车大厅里,人挤人,空气浑浊,孩子哭闹,大人焦躁,那种疲惫感,是身心俱疲。而现在,虽然自驾也要开上十来个小时,但那种“被安排”、“被催促”的焦虑感,却大大减轻了。开车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是“随时随意”。想几点出发就几点出发,想什么时候休息就什么时候休息。晚上七点,吃完晚饭,全家整装待发,车子驶上高速,听着喜欢的音乐或有声书,困了就到服务区眯一会儿,醒了再继续开。这种“我的行程我做主”的感觉,是坐火车、坐飞机永远给不了的。坐火车,你得掐着点赶车,万一晚了,就得眼睁睁看着列车开走,那种无力感,谁经历过谁知道。而自驾,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控,没有约束的感觉,真的很好。这就像成年人下班后,宁愿在车里多坐一会儿,也不愿意立刻回家一样,那短暂的独处时光,是属于自己的“静音模式”。
其次,“开心”源于那份沉甸甸的“承载”。你坐火车回家,能带什么?一个行李箱,一个背包,再多就超重了。而开车回家,那可就不一样了。后备箱、后排座椅,能装的可太多了!每年过年,我的车都快变成“移动仓库”了。给孩子买的玩具、给父母带的保健品、给亲戚准备的礼物、家乡的土特产、自己的换洗衣服……甚至路上吃的泡面、水果、保温瓶里的热水,全都能塞进去。有了车,回家卸货都成了一种兴奋。更别提返程的时候,父母塞给你的腊肉、腊鱼、自家种的蔬菜,满满当当,这些都是家的味道,是外面花钱买不到的幸福。我记得有一次,老婆想带一条家乡的土狗上火车,结果被列车员拦下,最后只得含泪放弃。而有了车,这些“超规”的东西,都能轻松带走。车,不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更是一个移动的“家”,承载着我们对家人的爱与牵挂。
再者,“开心”也来自于那份难得的“掌控感”和“安全感”。过年回家,走亲访友、短途旅游,没车可怎么办?总不能大过年的去租车,或者厚着脸皮问亲戚朋友借车吧?尤其是在农村,公共交通不便,没有车,你就像被“困”在了家里。而有了自己的车,想去哪就去哪,想走就走,想停就停,走亲访友和自驾旅游,都变得无比方便。这不仅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你可能觉得我说得夸张,但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车确实成了“面子工程”。年轻人相亲,对方家长第一句可能就问:“有车吗?”虽然车不一定要多贵,但“有”和“没有”,差别真的很大。车差一点无所谓,关键要有。这背后,是人们对生活稳定、经济实力的一种无声宣告。更关键的是,有车在身边,急事也不怕。我曾亲历,母亲深夜突发急病,血管堵塞,情况危急。如果等救护车,在农村的夜晚,时间就是生命。而我,直接发动车子,十分钟就到了医院,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一车在手,天下我有,这种安全感,是任何公共交通工具都无法提供的。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自驾并非完美无缺。长时间驾驶,对体力和精神都是巨大的考验,疲劳驾驶的风险始终存在。服务区的饭菜,有时也贵得离谱。遇到堵车,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没办法,我开心啊”?因为这份“开心”,超越了单纯的“累”。它是一种综合了自由、便利、亲情、安全感的复杂情感。喜欢开车,喜欢双手握住方向盘的感觉,那种掌控全局的踏实感,是坐在飞机上都无法比拟的。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可以听音乐,听故事,想事情,享受这难得的安静与孤独。在外打拼一年,终于能踏上归途,那种激动与亢奋,让所有的疲惫都显得微不足道。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开长途车很累,为何很多人还是喜欢开车回家过年?因为,累是身体的,而开心是心灵的。在那个狭小的驾驶舱里,我们掌控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自己的生活节奏,是与家人团聚的每一刻,是面对未知时的那份底气。这或许就是现代游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的一种独特的归家方式。那么,屏幕前的你,今年会选择哪种方式回家呢?
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股票怎么配资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